第二季度海西金融、旅游、消费信心指数显示:
总体信心不足 通胀预期堪忧
今年第二季度,海西居民的总体信心延续了第一季度的“基调”——仍处悲观区域。不过,在金融、就业信心等多项指数持续震荡下滑的态势下,旅游信心指数却是“一枝独秀”,逆势上扬。
7月15日上午,我校和台湾辅仁大学、厦门银行联合举行“2011年第二季度海西金融、旅游、消费信心指数”新闻发布会,发布今年第二季度海西23个城市的居民金融、旅游、消费信心指数。这也是主办方向社会第八次发布有关数据。
所谓消费信心指数,是对消费者消费心理感受变化的测度。通过观察这一指数的高低和趋势,可以清晰判断居民的消费开支意愿变化和对未来经济的乐观程度。指数取值在0至200分之间,其中0分表示最没信心,200分表示最有信心,得分落在0-100之间时,则是偏向悲观;以100表示中立水平;分数为100-200之间,偏向乐观。
据介绍,调查由北京商智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采用雅典娜电话调查系统,以电脑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海西经济区23个城市的20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共收集到有效样本4239份,其中厦门调查样本1297份。
总体信心略显不足
结果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海西金融、旅游、消费信心总指数为97.66,尽管环比微幅上扬0.12点,但仍不能“摆脱”悲观的基调。“这表明海西居民总体信心略显不足。”台湾辅仁大学谢邦昌教授分析说。
在第二季度各项指数中,最拖“后腿”的是金融信心指数——仅为71.15。调查中,有近六成的被访者表示未来不会有金融投资计划,并且对投资市场的态度仍然比较消极。
谢邦昌说,海西居民的金融投资信心在历次调查中的表现一直是最为脆弱的。自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金融投资信心指数始终徘徊在70点附近。对通胀加剧、紧缩政策、经济硬着落和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担心是2011年上半年股市大盘连创新低的主要原因。
通胀预期堪忧
本季度,海西居民物价信心指数为86.55,与今年第一季度相比,下降5.55。
调查中,82.5%的被访者表示未来物价将保持高位运行或继续进入上升通道,而只有17.5%的人认为物价见顶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趋势。
我校计划统计系主任朱建平说,“海西居民对未来物价信心的持续走低预示着居民的通胀预期正逐步深化,通胀已成为海西消费者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
课题组认为,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更值得重视,因此,政府在稳定通胀预期、控制物价以切实保障民生这方面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旅游信心“一枝独秀”
不过,第二季度指数也不尽是一片“悲歌”——本季度,旅游信心指数为107.00,环比增长4.37点,同比增长1.72点。
受访者中,有48.8%的民众表示在未来半年有出游计划。
课题组认为,海西居民出行意愿在第二季度不断增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个税起征点将调整至3500元,加强了大部分海西居民的购买力和旅游消费能力;二是高铁发展迅猛,提升了海西居民的出行便利性;三是厦门与北京、上海一道列入大陆居民赴台湾个人游首批试点城市,助推了海西的旅游业发展。
课题组建议,海西地区有关政府部门应以此为契机,认真谋划,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厦门银行董事会秘书、行长助理李朝晖,厦门银行资金营运部副总经理宋和平,福建省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许木枝,福建华通工商资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积章,厦门市统计局党组副书记杨德成,我校校长助理庄宗明及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厦门市旅游局、我校有关职能部门、院系等领导参加了当天的发布会。
(李 静 王婷婷)